【沧州】大运河沧州城区段获评全省“秀美河湖”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0日 来源:河青新闻网 日前,由省河湖长制办公室组织开展的2020年度“秀美河湖”评选结果揭晓。经过各地申报、问题筛查、第三方现场检查、群众满意度调查、网络投票、专家评审和公示等环节,最终形成了评选结果,全省共有10条(段)河湖入选,大运河沧州城区段上榜。 沧州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落实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做好文物保护、河道清淤、垃圾清理、拆迁拆违、生态修复等五大工程,努力将大运河沧州段打造成为河湖空间整洁、工程管护良好、岸线生态优良、人水和谐共生的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和城市生态休闲走廊。 这次沧州市申报的大运河沧州城区段(新华桥至御碑苑)全长12.2公里,是沧州大运河生态环境最为优美的河段之一,原始古朴,蜿蜒曲折,河畅景美,韵味悠长。大运河沧州城区段严格落实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制度,工程管护良好,堤岸符合防洪排涝标准,生态水量充沛,河道“四乱”问题清理整治任务基本完成,打造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环境。 (本文转载自  河青新闻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编辑删除)

【宿迁】《宿迁市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出台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1日 来源:宿迁市人民政府 宿迁网讯(记者 杨芹 杨群) 3月9日上午,记者从宿迁1+X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宿迁市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 发布会上,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宜球详细解读了该《办法》。 宿迁市古黄河运河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由古黄河风光带和运河风光带组成。古黄河风光带西起通湖大道,沿古黄河南至洋河镇,长49.3公里,其中通湖大道至开发区大道段为核心区。运河风光带西起水杉大道,沿京杭运河南至宿城区洋北镇,长23公里,其中运河二号桥至三号桥段为核心区。古黄河风光带景区主要有:印象黄河景区、雄壮河湾公园、水景公园等。运河风光带景区主要有:桥头公园、宿迁闸公园、水利风景区等。 据介绍,该《办法》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建设有着严格要求。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利用服从保护管理原则,要融合运河文化、黄河文化、西楚文化等,突出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还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衔接协调,并符合相关规定标准。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根据总体规划,按照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的不同性质、特点、范围,确定保护设施、旅游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与规模,并明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条件。 为了有效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和自然环境,《办法》对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作了相关规定,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名胜区内经批准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接受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在风景名胜区和保护地带内,不得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等。 同时,该《办法》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作了详细规定。如对风景名胜区内的人文景观、古树名木、野生动植物等进行定期调查登记,建立健全管理目录和管理制度;加强林木、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对风景名胜区内商业、饮食、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的经营者的管理等。 此外,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置、张贴商业广告,举办大型游乐等活动;进行改变水资源、水环境自然状态的活动,或者进行其他影响生态和景观的活动;在风景名胜区内砍伐、移植林木等相关活动,需经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审核同意。 对违反该《办法》的行为,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文转载自  宿迁市人民政府  如有侵权  请联系编辑删除)

【沧州】大运河畔 联合打造花果园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5日 来源:沧州日报 本报记者 祁 洁 天渐暖,日渐长。韩艳亭的生物钟也不知不觉提前了。早上不到6时,天刚蒙蒙亮,他已起身去大运河畔的林子中溜达。 惊蛰过,万物生。林子一天一个模样。枝头钻出了嫩芽,桃树、杏树上,花骨朵羞答答地簇拥着,5000亩林子转一圈2个多小时,他一路心情飞扬。 在大运河畔“粘”了4年,他种下的一棵棵树如卫士般静静守护在大运河畔。“艳亭,今年植树节还种什么品种?”路过的一位熟人打探道。“还没找到合适的品种,先给树浇浇水、松松土,俺再接着踅摸。”韩艳亭笑答。从运河边路过,微风吹拂,水面荡起层层涟漪,走着走着,他哼起了小曲。 韩艳亭家住东光县东光镇西安屯村,与大运河直线距离1公里。儿时,大运河畔曾是他和小伙伴玩耍的乐土。每次听到“运河来水啦”,他们没事就往运河边跑。把石子扔进水里,谁扔得远,溅起的水花少,谁就赢了。这样简单的游戏,能让他们兴奋半天。 随着年龄的增长,韩艳亭整日为生计奔波,运河渐渐淡出了他的视线。即使每次下地干活从运河边路过,杂草丛生、暴土扬长,他实在不愿往跟前靠近。 农膜、水龙带等塑料制品,曾是西安屯村的主导产业,韩艳亭是这产业大军中的一员。一天近万元的销售额,他的日子过得还算红火。 “利剑斩污!”国家一声禁令,如声响雷,将他从“梦”中惊醒。“钱没少赚,环境却遭了难,不能再挣这昧心钱了。”他思前想后,思路清晰了。 “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随着大运河国家规划的提出,东光县在大运河畔规划建设集休闲采摘、生态观光、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绿色廊道。听闻后,韩艳亭觉得自己大干一场的机会来了。 “林子成方连片,更容易出效果。不如咱们联合起来,把大运河打扮得漂漂亮亮。”2017年冬天,韩艳亭和12个同行抱团成立了西安屯果木种植联合社。 中华寿桃、烟台苹果、桑葚、杏梅……随着他们不断外出考察,一批批优质品种相继在大运河畔扎根。 又是一年春归。杏花即将绽放芳颜,桃花、梨花紧随其后,人们在运河畔骑行、散步之余,时不时走进林子里拍照,笑声不时在运河上空回荡。干着活儿,韩艳亭直起腰擦了把汗,望着周遭,脸上露出了笑容。 (本文转载自  沧州日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编辑删除)

【苏州】吴江发布“运河八景”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5日 来源:新华日报 3月10日,苏州市吴江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大会召开。会上,吴江区委书记、吴江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铭,吴江区委副书记、区长、吴江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国荣共同发布吴江“运河八景”。 作为江苏大运河走廊的南大门,京杭大运河吴江段总长约58公里,占苏州运河的一半以上。当前,吴江多方发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致力擦亮运河文化名片,续写千年运河的精彩故事,推进建设“运河八景”成为重要内容及抓手。 “运河八景”包括三里飞桥、垂虹秋色、九里石塘、四河汇集、禊湖秋月、丝绸水路、慈云夕照、林海寻梦。 李铭介绍,吴江拥有“世界级的料子”,江南水乡地方特色鲜明,发展文旅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吴江要切实扛起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使命担当。要加强文脉传承,擦亮“江南文化”标识,深挖传统文化内涵,擦亮特色文化标签,开发创意文化产品,不断构建古今对话的文化保护体系,打造一批有标识度的文化品牌,增强吴江文化软实力;要提升文化业态,激发“江南文化”活力,强化市场导向、数字赋能和载体支撑,坚持与时俱进,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提升吸引力和创造力;要坚持文旅融合,彰显“江南文化”韵味,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展现江南风貌、统筹全域资源、提升旅游体验,彰显最具江南韵味的“诗与远方”。 李国祥 徐行 阿康 (本文转载自  新华日报  如有侵权  请联系编辑删除)

【江苏】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高标准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06日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 “必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深挖大运河文化遗产内涵,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把大运河建设成历史文化充分彰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和文体旅游设施齐备、风景优美的文化旅游长廊。”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在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朱晓进说,大运河是线性世界遗产,数以千计的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两岸,众多古村名镇依河而生。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不仅能将运河两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串联成线,成为展示运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人文走廊、生态绿廊、休闲长廊,还能以线带面,极大促进运河流域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 “目前,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朱晓进说,一是建设与管理标准不统一,造成已建成的绿道、体育休闲公园等设施使用功能单一,未能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廊道的作用。沿线违建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单位随意侵占河道岸线绿道,部分建成的绿道甚至成为附近小区居民的停车场。此外断头路多、通行标识缺乏,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二是公共文化服务和体育健身运动设施配套不足。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不应仅仅具备通行功能,而应承载“文化+旅游+体育+休闲+幼儿乐园”等多种功能,使老中青妇幼都能健步悦骑,各有所乐,因此建设思路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环境整治和道路建设上,一定要考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体育消费等各方面需求。三是房地产开发对大运河风光带景观视觉破坏严重。由于历史原因,运河风光成为卖点,一些房地产开发推进到大运河沿岸,严重破坏大运河自然景观。 为此,朱晓进建议,加强国家层面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做好大运河整体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控制性详规。加强运河文化的系统性发掘、研究。按承接国际性赛事标准建设绿道,并统一分割骑行、步行线,有条件的地方分别建设亲水步道和自行车、旅游大巴专用道。 朱晓进建议,注重文化和旅游融合,丰富产品供给。推动大运河由地理空间转变为文化空间;积极培育与运河文化相关联的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休闲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特色文化产业;以活动、赛事促大运河绿道建设和完善,扩大影响力。 朱晓进建议,加强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基础性服务设施建设。运河沿线各省文化和旅游、体育部门,可配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全民健身计划,在大运河绿道沿线,结合居民居住情况和文化体育活动需求,规划并逐步建成一批服务设施齐全、对居民免费开放的文化体育休闲配套设施,将大运河建成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备的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绿色长廊。此外,要规范旅游标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充分挖掘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增加一些旅游导引、标识和解读,增加大运河的文化和旅游辐射面。 朱晓进建议,保护好大运河重要的天际线和景观视线。对大运河景观视线廊道及天际线进行整体保护,视线廊道内要避免出现大体量、不协调的高层建筑,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拆除破坏大运河风貌的建筑物;大运河周边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建设,保证大运河水体岸线及周边地区的公共性与开敞性;重视大运河文化旅游廊道植物景观空间上的规划与设计,将不同观赏季节的植物搭配组合形成具有时序性、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视觉廊道景观。 (本文转载自  中国旅游新闻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编辑删除)

【沧州】大运河泊头段明代沉船周边文化层出土瓷器等文物51件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01日 来源:河青新闻网 2月9日,记者从沧州市文物部门获悉,大运河泊头段明代沉船船体发掘清理工作,已于日前结束。目前,确定了残船长度、船板厚度、隔仓大小,在周边文化层内还出土酱釉罐、青瓷罐、白釉碗等元明清时期的文物共51件。  记者了解到,整个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船体保存状况较差,仅余部分东侧船舷和船底木板,东北侧船板有用腻子和小块木板修补的痕迹。船残长16.5米,船体为厚5至6厘米的松木船板拼接而成。  船舱内出土有“政和通宝”“永乐通宝”等宋、明时期钱币。根据船舱内的遗物和河道文化堆积的层位关系推断,沉船年代为明代。  “这艘沉船的发掘,为研究明代北方大运河造船技术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沧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郑志利告诉记者,河道内的沉船考古比较复杂,受环境影响很大,这艘沉船的上面和周边堆积文化层内还出土酱釉罐、龙泉窑青瓷罐、黑釉灯盏、定窑白釉碗等10余件完整瓷器,以及骨簪、象棋子等元明清时期文物,共计51件。此外,还出土青花瓷碗、三彩划花盘等瓷片标本数百件。 (本文转载自  河青新闻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编辑删除)

【沧州】大运河沧州城区段上榜全省“秀美河湖”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01日 来源:沧州新闻网 本报讯(记者刘杰)日前,由省河湖长制办公室组织开展的2020年度“秀美河湖”评选结果揭晓。经过各地市申报、问题筛查、第三方现场检查、群众满意度调查、网络投票、专家评审和公示等环节,最终形成了评选结果,全省共有10条(段)河湖入选,我市大运河城区段上榜。 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落实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做好文物保护、河道清淤、垃圾清理、拆迁拆违、生态修复等五大工程,努力将大运河沧州段打造成为河湖空间整洁、工程管护良好、岸线生态优良、人水和谐共生的大运河文化重要承载地和城市生态休闲走廊。 这次我市申报的大运河沧州城区段(新华桥至御碑苑)全长12.2公里,是沧州大运河生态环境最为优美的河段之一,原始古朴,蜿蜒曲折,河畅景美,韵味悠长。大运河城区段严格落实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制度,工程管护良好,堤岸符合防洪排涝标准,生态水量充沛,河道“四乱”问题清理整治任务基本完成。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城区段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河段沿岸生态环境品质大幅提升,打造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道生态环境,成为市民争相点赞的“网红打卡地”。 (本文转载自  沧州新闻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编辑删除)

【浙江】运河大剧院披上“窗花”亮相 今年3月主体竣工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01日 来源:浙江新闻网 昨天,大运河中央公园项目现场正式复工,公园里的标志建筑——运河大剧院装上了14000平方米的美丽“窗花”。   大运河中央公园位于拱墅区桥西拱宸桥单元,东至十字港河、北至严家桥路,西南至西塘河。公园总建筑面积70141平方米,其中剧院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兼具文化展示及商业配套。   剧院设有1200座通用剧院及400座多功能小剧院,通用剧院可演出歌舞剧、戏曲、话剧、交响乐、音乐剧等,小剧院可兼顾音乐剧、亲子儿童剧以及会议、讲座功能,地下建筑面积50792平方米,其中设有配套车位约500个。   复工第一天,大运河中央公园内,几十名工人已经忙碌开了。“我们的项目已经进入精装修的收尾阶段,现在正在进行地板铺设、灯具安装等工程。”大运河中央公园EPC项目副经理包军良介绍,室外景观工程已完成约75%,力争3月份实现主体竣工。   作为大城北的文化新地标,运河大剧院蜿蜒流水的外形尤为引人注目,从空中看,就像一个回旋的水波。   “我们把‘运河之水’与‘江南窗花’的元素融合进了建筑里,远远望去,仿佛是给大剧院贴上了窗花。”包军良介绍,运河大剧院幕墙中的烤瓷铝板呈双曲面形式,每个拼装单元弧度不统一。“由于钢管的物理性能,轻微碰撞即变形,控制钢网片的数据准确性要求极高,普通的定位安装已难以满足新的施工需求。”   为了完美呈现运河大剧院的水波纹,95后技术员来泽锋与项目团队伙伴着实费了一番苦心,通过他们最新研制的“双曲面幕墙网片空间定位装置”,采取三角环形基座、激光对中定位点形式、焊接加螺栓组装形式,大大提高了安装的精确性。   此前,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拱墅区人民政府就“共建运河大剧院”签约,双方约定待运河大剧院建成后,省级文化企业浙江演艺集团将整体承担该项目的运营管理。这也是大运河文化带浙江段建设中,第一个省区协作的亿元级重大文化项目。未来,大剧院将以组织经营高雅艺术演出为主,为市民带来艺术饕餮。 (本文转载自  浙江新闻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编辑删除)

【通州】通州三庙一塔景区广场对外开放 再现“古塔凌云”景观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01日 来源:北京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新闻2月25日电 (陈杭)北京城市副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24日表示,“三庙一塔”景区2万平方米的广场目前已正式投用。再现通州八景之首“古塔凌云”的雄壮景观。   通州区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三庙一塔”广场位于通州地标性文物“三庙一塔”景区中心位置,今年初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大运河旅游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总面积2万平方米。秉承“舒朗大气、文化厚重、时代精神、绿色节能”的设计理念,在功能及景观分区中,与“三庙一塔”中独特的“儒、释、道”三教相呼应。主景观采用镜面水池设计理念,通过水池与燃灯塔交相呼应,映射天光云影,再现通州八景之首“古塔凌云”的雄壮景观。   同时,广场绿化种植以“千年古韵、佛铃金波”为设计主题。寺庙前空间以油松、白皮松、国槐、银杏等传统乡土树种为主,银杏林外又增加元宝枫、白蜡、金叶槐等彩叶树种。   此外,为了方便老人、儿童、残障人士活动,广场在地面改造时,相邻区域的地面铺装尽量平整接顺。高差较大的地方,设置无障碍通道。   据悉,通州区城市管理委将对广场以及“三庙一塔”景观区域进行景观亮化。其中,增加适度照明,彰显艺术美感、文化自信。将根据对“三庙一塔”、运河文化、历史文化等城市文脉特点,将建筑、景观、灯光融为一体,营造幽静且文化韵味浓厚的氛围。届时,“三庙一塔”照明效果通过光的浓、淡、明、暗来表现建筑的节奏感、韵律感,呈现出一幅色墨结合的水墨淡彩画。(完) (本文转载自  北京新闻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编辑删除)

【通州】打造中国大运河文化金名片 通州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确定三年行动计划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01日 来源:北京商报网 北京商报讯(记者 方彬楠)《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发布。按照《规划》和《行动计划》,通州将按照“一河、三区、多点”发展格局,着力将通州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为内涵丰富、蓝绿交织、水城共融、产业兴旺的中国大运河文化金名片。 据了解,《行动计划》以《规划》为依据,对《规划》任务进行了细化、量化、具体化和项目化,自2020年至2022年,将分步骤、分阶段推进落实。 《规划》则系统梳理了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现状,深入研究了美国伊利运河、法国米迪运河的保护发展经验,从文化、生态、旅游、开放四个层面,历史、自然、世界、未来四个维度,凝练提出了四大战略定位,即连通古今的文化魅力之带,打造凝聚悠久历史、荟萃古今文明的“历史文脉”;连通自然的生态品质之带,打造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水脉”;连通未来的产业创新之带,打造白天繁荣、夜晚繁华的“经济动脉”;连通世界的协同发展之带,打造持续迸发新意、推动时代进步的“发展主脉”。 在发展目标方面,《规划》明确了四个阶段的中长期目标,到2022年,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黄金水道”和“城市名片”;到2025年,再现大运河北首盛景;到2035年,引领京津冀,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和战略支撑作用;到2050年,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承载地。 (本文转载自  北京商报网  如有侵权  请联系编辑删除)